【重博主場舊文】【什麼人七一】- CHARLES LAI 黎雋維

hong zhen2

七一遊行,或者不能改變政府的態度。但至少我們能夠告訴當權者,還有很多人是不會任由宰割的。

我不知道香港還剩下有多少空間給我們發聲。如哲學家福柯所言,在後工業化的社會𥚃面,人們都同時和多個個體或組織有關係。一個人同時是一家庭的一份子,也同時是某公司的職員,也可能是某組織的成員等。這些關係的單位是個人,而個人就成為了政治權力的來源。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就透過自己的組織或公司,去騎劫屬下會員和員工的聲音,來放大自己的權力。

近日四大會計師樓和全港最大建築師樓老闆紛紛表態反佔中。專業人士都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明辯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不需要專業團體或公司老闆去代表我們發聲。每個人成為專業人士和向專業團體註冊的同時,都要宣誓遵守專業守則。這些守則正正就是提醒專業人士不能為了利益而去做違背社會的事情。在英國建築師的行為守則裡有一條,列明會員不可擁護任何不實丶誤導丶不公丶或有違自己專業知識的陳述。這說明了每一位專業人士都只會忠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任何人(包括你老闆)都不能騎劫或代表自己去發聲。

七一上街,我不敢說是為了守護香港。至少,我守護了我自己。

 

【重博主場舊文】【當人民和政客只隔着一塊12mm厚的玻璃】- CHARLES LAI 黎雋維

glass

 

將人們推向激進的,從來都是權力。

 

新政府大樓開幕以來,由反國教一役,到今曰的反新界東北發展,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次比一次邀烈的抗爭行動。我相信,大部分在場的示威者都不是無中生有的。面對一個到今天還不敢正視問題根源的所謂’管冶班子’,人們難道還有商量的餘地嗎?

 

任何的建築都不能保護失去民心的政客。當日的門常開變成今天的門常關,門的背後還有大支裝的胡椒噴霧。而陳茂波局長卻一臉無辜的,說當日明明有諮詢,為什麼今天大家要反對呢。這一刻我十分懷疑他作為政府官員的能力。反新界東北發展,說到底是一場反大陸化的運動。香港人反對東北發展計劃,是嘔心它刻意將中港邊界模糊化。而發展局卻一再拿出’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態度,用數字來把發展計劃合理化,將非理性的帽子扣上反對者頭上。的確,我聽說過有官員在政府總部高樓層,把抗爭運動的示威者當動物園𥚃的動物一樣觀看。這樣的一副嘴臉,才是把人們推向激烈抗爭的元兇。

 

近來政府總部的通道都被政客用作避開民眾的工具。然而,希望上星期的衝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擁有的公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再堅固的建築都不能窩藏失去民心的政客。政府總部的設計,好像一早預計好衝突的情況,大量的用上玻璃和飾板等易碎物料。複雜的空間分佈,令四圍都充滿逃生出口。這些所謂弱點都警告着政客,不要違背民心而行。否則,逃生口隨時會成為迎接反對者的入口。這就是建築師的黑色幽默。

 

 

【重博主場舊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系列 – 不接地氣的香港館】- CHARLES LAI 黎雋維

10349366_792966020723244_4567681_n

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館,以Fundamentally HongKong? Delta Four 1984-2044為題,展示了香港近年進一步融入珠江三角洲後,在基建丶房屋等方面的發展。

香港的現代發展,始於殖民地统治。這個情況跟巴西等南美殖民地丶甚至內地上海丶廣州等地是十分相似的。殖民統治者把西方的現代性硬生植入屬地,以開民智為名作為帝國主義擴張板圖的工具。令筆者覺得驚喜的,是很多國家館(例如中國館)都毫不避諱地以學術硏究角度討論這些議題。反而香港館選擇不在這些方向着墨。同樣地美國館和西班牙館也選擇了只展示國內的建築項目和事務所。這些國家和城市在近百年的現代發展都有着深刻的內容,實在令人有點失望。

香港六十年代的公共房屋發展,在遠東地區數一數二。當年的建築師們沒有將外國的設計照搬過來應用,因應本地的實際情況,將現代主義的集體住宅移植到香港,體現了現代建築的彈性之餘,亦不失只屬於本地的獨特性。後來八丶九十年代的商場建築和商業建築美學在香港發展,不少老一輩建築師貢獻良多。這些都是香港獨有的現代建築,甚至是香港風格的一部分。近年,更大量地輸出到內地,影響了很多內地城市的面貌。香港風格不容易摸清,因為當中混合了大量不同文化丶地理丶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元素,這些都不是一句’中西合璧’或者’石屎森林’等兒戲的說話就能輕易搞清楚的問題。近年建築師面對反’地産霸㩲’的風潮,竟然都一窩風地婢視商業建築,而放棄將這一種在香港已落地生根的建築風格,完全放棄去撿討如何能把它轉化成香港特色的機會,好好地去看這些建築如何和城市𥚃的其他元素互動。我們一己之力是不能夠改寫歷史的。我們只能夠面對我們擁有的而加以改良。我們不能硬把最新和最大的搬到幕前,擺出一副’這是最好的年代’的樣子,而不好好正視自己城市的過去。這樣我們將永遠不能了解到香港建築是甚麼。

而香港館今年就以四條短片作主導,在建築雙年展內展示香港的內部議題,當中的主線,就是香港如何融入珠江三角州,和其他城市組成’一小時生活圈’的情況。中港融合為近期當紅的議題,可惜展覽卻沒有帶來很多批判旳想法,有點兒’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態度,錯過一次反思的好機會。西方人認為建築師要凡事帶點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這不是反對發展,而是要有遠見,去認清楚社會的發展方向。近年內地的建築師亦開始認真地討論建築和社會議題,也不會害怕發表個人意見。而其他人也會尊重和積極的參與討論(看看中國館的水平就可以知道)。看來我們也是時候急起直追了。

話說回頭,香港館當中亦不乏有趣的部分。其中比較令筆者感興趣的,是有關邊境的一部分。近年中港融合在香港多了不少關卡的建設。例如興建中的高鐡總站,就是其中一個在市區的關卡。邊境以往都是一條清晰介定的線,訂明兩國國土的範圍。回歸以後,這個邊境成了一條行政分區的界缐,缐的兩邊的差異漸漸模糊起來。換言之,邊境建築這個種類也會一直衰退下去。這些建築和中港融合的議題息息相關,建築師也不能夠避免討論這些社會議題,否則只有淪為工具,無方向的漂流於不同陣營之間。現代性就是關於社會丶經濟丶政治等,現代建築也不能脫離這些概念。

 

【重博主場舊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系列 – 韓國館與日本館 對現代性的自我總結及猜想】- CHARLES LAI 黎雋維

10448952_792313454121485_1851961251_n 10449018_658830434196079_1126536748_n

日本館-‘In The Real World’

日本和韓國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相近,現代化的過程和歷史也有着相似的地方。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日本經歷高速的經濟發展,被稱為經濟奇蹟。並且於一九六八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然而,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令這個奇蹟幻滅。日本建築師面對這些危機,開始思考日本建築的去向,並摧生了日本建築一套獨立的風格。今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日本館策展人中谷禮仁認為,於七十年代以後的日本建築總結了日本現代化和現代建築。其中包括伊東豐雄於1981年成立的的 ‘House Commodification Study Group’ (妹島和世也是其中一位成員,當時她仍然在伊東豐雄的工作室打工,後來她比伊東豐雄更早拿到建築界的大獎-普立茲克建築獎)。這個小組對日本的社會和居住環境進行研究,並發表了Dom-ino System。這是一個以年輕買家為對象的設計䅁子,買家可以自行決定屋子的某些尺寸,然後賣家就會製作部件給買家裝組。雖然房子是量產的,但是其建築設計和室內空間也恰到好處。同時,亦代表了日本新一代開始吸收西方現代性中對個人的注重,年輕人開始追求獨立的思想和品味,這些都跟日本建築以後的蓬勃發展有莫大關係的。

韓國館-‘Crow’s Eye View’

而朝鮮半島中的南韓則在過去十餘年間高速地發展起來,進入後工業化年代。然而在經濟發展背後,南韓一直面對着南北韓分裂的問題。今年的韓國館策展人Minsuk Cho則嘗試打破這個分隔,大膽的將南北韓建築一併展示,作為朝鮮半島現代化進程的預想。策展團隊當初的確想邀請北韓建築師一同參展,但一如所料的遭拒。後來團隊就轉而用其他方法,例如其中一個房間掛滿了由Nick Bonner策展的北韓的大字報,描繪了北韓對社會主義烏托邦的幻想和以巨大的社會主義建築作為旅遊點的想法。同時,亦展示了南韓城市高密度發展所生產的大型住宅和基建,突顯出兩個迴異的意識形態下,現代建築所展示出來的相似和相異。將現代化的多樣性透過南北韓分裂的張力完全呈現出來。

編按:韓國館剛獲得今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最高榮譽-金獅獎。

 

【重博主場舊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系列】- CHARLES LAI 黎雋維

  10369466_1482423718660740_1546374611_n 925280_301094550050074_1752252739_n 

第十四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剛剛開幕。每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都會邀請一位有地位的建築師擔任策展人,為活動定下一個主題。而今年的策展人Rem Koolhaas就為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定下一個名為Fundamentals的目標。同時,Rem亦希望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能以研究主導,避免展覽淪為建築師自我宣傳的trade show之外,亦為過去一世紀以來的建築發展做一次紀錄,以解答建築如何發展成今天的模樣這個問題。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一般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國家館的副題為Absorbing Modernity:1914-2014,撿示每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和歷史,以及現代建築如何在這些國家漸漸發展出獨立性。亦是國家館首次獲邀回應一個單一的主題。另外,於Arsenale 的展覽則以’Monditalia’為題,以舞蹈丶音樂丶戲劇和電影來圍繞建築,撿示意大利的社會和政治狀況。最後則為Central Pavilion的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展覽。Rem邀請了哈佛大學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和多位建築師及學者,為樓板丶天花丶天台丶立面丶門丶𥦬丶等十五項建築元素各做一份研究和展覧,為它們建立一套獨立於國家及地域界限的歷史。

 

現代性(Modernity)不同於現代主義(Modernism),後者於建築史上代表了一種風格,而前者則範指十八世紀後期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十九至二十世紀工業的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速度,很多國家的建設都以現代主義為參考。因此當國家館將自己國家的建築近代史一齊展示的時候,大家就能了解到每個國家如何將一個幾近全球通用的建築風格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分支。當然,有個別的國家亦選擇不跟隨大會的主題而做自己個別的展覽(包括香港館在內),關於國家館筆者稍後會再跟進一下。

 

10413908_712500102124809_101154937_n10358237_298118093683283_2119981277_n

由於今年整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很多國家都似乎有花很多功夫去研究自已國家的現代建築,比較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阿拉伯館丶伊朗館丶中國館和日本館。她們的研究隊伍都能發掘出一些鮮為人所知的建築項目,給自己的建築近代發展補充了不少資料。例如中國館的研究隊伍就對近一百年的國內建築項目做了一次詳細的研究,選出了幾十個有重要性的項目來展覽,例如建於三十年代的首批現代主義建築-上海麵粉廠,首次由中國人(共和土地投資公司)自己集資丶設計丶興建和落成於一九三四年的上海新亞大酒店丶一九六一年受蘇聯影響而於北京發展的裝配式大型壁板試驗住宅,和八十年代的廣州白天鵝飯店等,為中國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至於其他的國家館筆者稍後會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