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和「磚頭階級」的迷思

12_Defense_and_Resistance

圖:Defense and Resistance 防衛與抵抗,South Ho 何兆南,2013

接二連三的學生自殺事件,除了令人擔心之外,亦引人聯想到事情是否和近日燥鬱的社會氣氛有關。從個別事件看來,學業壓力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從現象看本質」,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為何學生所面對的學業壓力,會巨大到一個令人崩潰的程度。學業和所謂「成就」的掛勾,為何會出現如此僵化、令人窒息的關係?

歸根究底,我認為這些都是跟「磚頭階級」的迷思有關。我所指的「磚頭階級」現象,顧名思義,是指擁有自置物業的階層。每個階級都有其意識,一個以之識別的表象。而「磚頭階級」的表象,就存在於「有樓」和「無樓」之間的分界。在香港,這個階級區分幾乎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尺度。如此的價值觀並非香港獨有,但在香港的主體意識中,能否晉身「磚頭階級」成為了成功的唯一代名詞,彷彿只有能夠買樓,才算得上「成功人仕」。在這場零和遊戲中,只要「有樓」在手就是贏家。因此,才會出現二百呎不夠,但是賣二萬多元一呎的「上車盤」。消費者不求質素,只求「有樓在手」,讓自己可以掛上「磚頭階級」的名牌。這些畸形的樓市商品,不單純是地產商的錯,畸形的市場和價值觀亦有份促成。

我想強調一下,這個批評並非仇富。而是想指出我們價值觀的單一化,形成了極端的競爭。好像除了「買樓」,就沒有其他方法去衡量成就。人生並不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各人的起點不一樣,有人家財萬貫,亦有人連父母也沒有見過。然而,我們的社會就非要以成為「磚頭階級」作為終點。在這套觀念之中,買樓並非一個選擇,而是一個終點。這一種態度,某程度上是從上一代的價值觀遺傳下來的。到今時今日,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上一代的人不停地重複著這一種論調。講到住屋問題,有人會話「年輕人不識儲錢」、「年輕人只顧玩樂」等等,不斷的強化「階頭階級」就是終點的迷思。將命運變成一種宿命,一場不能停止的競賽,否定另類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年輕人在這樣一種單一化的、零和的競爭之中,前路茫茫,看不到出路,培養起絕望的氣氛。面對功課和學業壓力的進迫,便容易生起自殺的念頭。

One thought on “自殺和「磚頭階級」的迷思”

  1. 真的不易, 生活本身問題不大, 可能一年一次計畫到短途旅行, 但買樓是一個六合彩的幸運才可做到。本身家人不相信我們只會洗錢,但當我博士學位的姐姐也面對同一問題, 父母知道可能轉工有機會賺多少少, 但問題依然也只會存在。可能我上進心不似人家大,這不可沒殺我們需成家立室的事實..

    Like

Leave a comment